整体而言,在超过1600家互联网医院的市场格局中,能够拿到“牌照”的HIT企业显然是其中的“少数派”,它们涉足互联网医院的关键破局点在于,如何找准差异化优势,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问HIT厂商:为何纷纷“出手”,申请互联网医院牌照?
2021年8月,创业慧康、左手医生相继宣布在银川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而早在2019年,卓健科技、东华医为已在海南获批互联网医院牌照。摘得一张互联网医院牌照,似乎正在成为HIT业界的“新潮流”。
由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对互联网医疗实施行业准入的监管制度,只有获批互联网医院牌照,才能拥有合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入场券”。依据建设主体的不同,一类互联网医院以公立医院作为建设运营主体,另一类以企业作为建设运营主体,但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已建成互联网医院超过1600家,其中约500家为2021年新增。
不过,在快速壮大的互联网医院队伍中,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普遍存在“建而不用”的发展隐忧,诸多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互联网医院平台也依然未能走出“卖药人”的商业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历来以互联网医院建设者身份亮相的HIT厂商,为何频频出手拿牌,“闯入”互联网医疗服务领域?他们的出现,又将为目前尚且“叫好不叫座”的互联网医院带来何种变化?
以下三个问题,期待“入局者”作答。
第一问:为何“拿牌”?
不同企业“拿牌”的动力并不尽然相同。
第一类,从帮助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迈向运营互联网医院的需要。
“我们之所以要拿这张牌照,是为与现有互联网医院建设类业务形成呼应,以及项目加成。另外,卓健科技的‘创始人基因’(编者注:卓健科技创始人兼总裁尉建锋是医学博士、肝胆外科医生)等因素决定了,我们在专科诊疗上还是有一些想法和期待的。”卓健科技副总裁翟雪连谈道。
卓健科技是国内互联网医院建设数量领先的企业之一。据翟雪连介绍,在完成互联网医院建设后,有的医院会提出辅助运营的需求,进而要求运营团队具备互联网医院资质与实操能力。2019年,卓健科技在海南澄迈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具备合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资质,从而形成“建设+运营”的合力,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将互联网医院“用起来”。
作为“主动式AI”理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左手医生拿牌照的目的是:“一是打磨产品,二是拓展市场。”左手医生CEO 张超说。
AI引擎的好用与否,离不开在实践中的反复训练。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左手医生此前是将AI引擎直接交付给客户使用,但这种方式很难获知实际使用效果反馈,不利于产品的持续优化。“如果我们能亲自参与互联网医疗业务,紧贴医疗流程,获取第一手用户反馈,产品打磨会更加细腻。”据张超介绍,在其即将运营的互联网医院平台上,就将部署左手医生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医院解决方案”。
张超介绍,目前能将AI引擎用得较好的客户以规模大、技术能力强的头部客户为主,中小型药店、健康管理公司等“长尾”客户虽然也有需求,但没有能力围绕自身业务对AI引擎进行包装研发。“取得牌照后,左手医生不仅能向大客户输出优秀的AI引擎能力,也能为中长尾客户提供合规的医疗服务能力。他们只需要将线上患者托管给我们代运营,就能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一体化。这将有助于我们的市场下沉。”
第二类,传统医疗信息化企业帮助医院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和生态资源对接的需要。
与卓健科技同样在海南“拿牌”的还有东华医为全资子公司健康乐。作为“老牌”HIS厂商,东华医为在“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布局之一是“健康乐互联网医院”。东华医为互联网事业部运营总监房慎彬认为,从“医疗”到“健康”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重构并优化面向患者的各类医疗服务,搭建电子病历等数据共享机制模式,打造线上线下完整医疗生态链。“互联网医院能够扩大与患者连接的方式与渠道,未来与线下医院的业务系统将有更加深入的融合。”
毫无疑问,在互联网医院建设浪潮中,身为基础设施建设者的HIT厂商吃到了时代红利,但发展的“选择题”也已摆在眼前:未来是应该争取更多的“互联网+”建设项目订单,还是投身于更高层级的生态平台建设和运营服务中去?
创业慧康对医疗机构需求的判断是:目前医院信息系统通过“打补丁”对接“互联网+”应用的建设模式,未来将逐步转为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院内院外业务一体化和生态资源的对接。2021年4月,创业慧康正式发布“创业慧康云”,就是其投身医疗健康“云上生态”建设的标志性举措。
“我们的互联网医院建设在‘创业慧康云’之上。依托于这张牌照,将孵化培养出集医、药、康、养、险、护为一体的健康云平台。”据创业慧康互联网技术中心总经理钟凯磊介绍,创业慧康计划以生态化布局的方式运营互联网医院,通过生态合作引入千厂、万店,整合各类服务商、运营商优势,与公司现有业务形成联动,打造为医院、医护人员赋能,为患者服务的综合性平台。
可以看出,尽管HIT企业“拿牌”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是一方面顺应行业需求,另一方面基于自身发展路径、积极开拓创新的内在驱动使然。
不过,也不排除有“跟风”现象。翟雪连一直在观察HIT企业涉足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动向,她表示“有些能理解,有些看不懂”。“我问过一些同行为什么要拿牌照,有的说大家都拿、我也要拿,这是做项目的公司才会有的心态。”她建议:如果企业的主营业务或重要产品在互联网医疗这条线上,那么作为业务、资质的核心补充是可以的;如果只是本着防御性战略去拿牌照,进入门槛后将面临巨大的使用和运营成本,对企业的意义就不太大了。
第二问:如何选择“拿牌”地点?
政策风险、投入成本、办理流程、营商环境等,是影响HIT企业选择“拿牌”地点的关键因素。
互联网医院是政策催生的产物。以2018年9月互联网医疗相关三大文件的出台为分界点,互联网医院从野蛮生长进入监管发力、规范发展的新阶段。自2019年之后,企业申请互联网医院牌照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宁夏银川,一是海南。
据《银川日报》报道,截至2021年8月4日,在银川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互联网医院总数达70家,银川正努力打造全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准入准营最快、办证最便捷、服务最优和发展最好的城市。
根据2019年1月发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医院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一方面虽然要求“互联网医院依托的线下实体医疗机构级别必须是二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较国家标准更为严格,但另一方面,没有像部分省份一样设置“一家实体医院只能对应一家互联网医院”的限制,这避免了企业自建或收购实体医院的高额投入,也有助于企业在后续运营中保持相应的自主权。
目前,银川的实体医疗机构可合作多家互联网医院平台,双方需签署线下协议并经银川市卫生健康委审核通过。据了解,此次创业慧康、左手医生都是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申请的互联网医院牌照。此前这两家企业都与该医院有过深度的技术合作,良好的客户关系与相互了解是促成本次合作的重要基础。
而卓健科技、东华医为之所以选择在海南拿牌,也是基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海南在全国首创将“远程会诊中心”列入实体医疗机构类型中,企业可基于远程会诊中心申请互联网医院牌照。虽然也有相应面积、科室设置、医生配备、业务流程等方面的要求,但自建远程会诊中心的成本显然远低于自建或收购实体医院。据翟雪连介绍,在海南拿牌照的企业基本采取相同的公司架构:一家管理公司下设两家子公司,一家远程医疗公司,一家互联网医院公司,分别拥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线上的业务即互联网医院。
“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多,在海南申请互联网医院的门槛也在升高。”翟雪连介绍,比如除了满足必需的等保要求外,业务上要求远程会诊中心自建远程会诊网络,省内、省外各自连接3家三级公立医院,这对于未曾涉及过会诊业务的部分企业而言是有困难的。除宁夏、海南外,作为西部最大的医疗消费省、医疗机构数位居西部第一的四川,正在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成都双流自贸试验区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企业扎堆拿牌的热门地点”。
第三问:“拿牌”后打算怎么用?
“拿牌”后的HIT企业将如何进行运营?“商业模式”是他们共同无法逃避的关键问题。
“续方与卖药不是我们的商业模式。由HIT企业建设的互联网医院一定是技术驱动型的。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赋能,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能力。”张超认为,只有达到效率的提升,才有可能让医疗服务在互联网上变现。“医生在线下1小时能创造1000元的价值,如果到线上只能创造500元,这有悖经济规律,显然不是正确的道路;左手医生要做的事,是借助主动式AI让医生在相同时间内服务更多患者,让价值从1000元变为2000元,医生才会有意愿将时间分一部分到线上。”
张超还希望借助互联网医院抓住更多的业务机会。比如,成为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的有效补充,帮助他们承担起诊后管理等没有精力、没有动力去做的工作;又如,将在线咨询、报告解读、用药指导等设计为“服务包”,健康管理公司等长尾用户按用户数付费即可。他希望通过3-5个月的平台试运营,根据用户反馈对产品与服务进行优化,计算投入产出比、形成商业模型。“我们会计算,比如服务100个患者,其中有30个愿意付费,这就还不错。我们需要时间摸索、验证、修正商业模式,最关键的问题是用户要有付费动力。”
“我们要拓展有自身特色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并与公司已有业务以及合作伙伴形成联动,这才是有前途的事情。”钟凯磊介绍,未来创业慧康将以“健康城市”模式为主,通过与当地政府的深度合作,在建设HIT项目的基础上,与当地政府、国资公司一起进行医疗资源的线上转换,构建当地医疗资源的服务入口,实现城市级的医疗健康业务协同和增值服务落地,在此过程中向入驻平台的第三方收取一定费用。“最重要的是要加入运营体系。”创业慧康将根据此前“健康中山”等项目运营经验,后续逐步增加产品运营或服务运营等计划。
与已有业务形成呼应并进行拓展,这也是卓健科技、东华医为等“先行者”正在探索的道路。据房慎彬介绍,“健康乐互联网医院”在新技术研发(如区块链在病历共享中的应用)、新商业模式(如企业合作、渠道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未来希望基于互联网医院与医院信息系统收集的医疗健康数据,为医疗科研、用户健康管理、医防融合管理决策等提供各类数据服务。
翟雪连则为新进入互联网医院运营领域的同行企业提出了具体建议:方向的选择十分重要。“仅从商业角度说,专科运营不同于系统建设,是全方位的闭环服务,与运营效率息息相关,如儿科、妇科、风湿科、皮肤科等,患者依从性较高,相对比较好开展业务;此外慢病管理、家医服务能带动后端的药品业务持续流转,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向。”
整体而言,在超过1600家互联网医院的市场格局中,能够拿到“牌照”的HIT企业显然是其中的“少数派”,它们涉足互联网医院的关键破局点在于,如何找准差异化优势,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上述三个问题之外,他们更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回答:对于患者与全行业而言,由HIT企业打造的互联网医院到底能带来何种创新模式,或是解决什么痛点问题?这才是“拿牌”之后,HIT企业需要持续探索的核心命题。
商务合作:(010)82373062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或以其他形式使用文章内容进行传播。